通訊員 余德權(quán)
“緊急集合!緊急集合!”
“華峽村遭受特大洪災,交通中斷、通訊中斷,災區(qū)群眾生產(chǎn)生活告急,亟需物資支援!”
“任務:負重30公斤,急行軍10公里,限時60分鐘!”
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災害,旬陽市棕溪鎮(zhèn)30余名退伍老兵聞“汛”而動,迅速組成抗洪搶險突擊隊,在為期3天的物資轉(zhuǎn)運過程中,充分發(fā)揚退伍軍人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(zhàn)斗”的優(yōu)良作風,向受災最為嚴重的華峽、長沙、獅子巖等村運送救災物資10余噸,有效緩解了災區(qū)群眾的燃眉之急。
華峽村黨支部書記華海榮至今還記得,2021年“8·20”特大暴雨洪災險情發(fā)生后,棕溪鎮(zhèn)退伍老兵搶險隊第一時間參與搶險救災,組織運送物資,幫助轉(zhuǎn)移災民,開展隱患治理。棕溪鎮(zhèn)武裝部部長向超帶頭負重前行,一大早從10公里外的小棕溪口出發(fā),每人一瓶水、一包面,背著30公斤的救災物資,穿過被洪水沖刷過的河谷、爬過陡峭的懸崖、蹚過沒過膝蓋的泥濘,硬生生用雙腳走出了一條“救災生命線”。
聚是一團火,散作滿天星。棕溪鎮(zhèn)的退伍老兵來自不同的村落,在不同的地方、以不同的方式保家衛(wèi)國?山(jīng)歷了軍旅生涯的淬煉后,他們在當?shù)卣慕M織引導下,依舊還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(xù)為民服務,始終保有一顆火熱的赤子之心、為民之心、責任之心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伍老兵的鐵骨柔情。
退伍軍人劉傳成,現(xiàn)任棕溪鎮(zhèn)紀委副書記、民兵偵查班長。“8·20”災情發(fā)生后,他第一時間趕赴華峽村,組織民兵轉(zhuǎn)移安置災民。路沒了,就穿梭在叢林里和泥水中,迷彩服劃破了,胳膊上、腿上全是血口子。酷暑炎熱,加之晝夜奮戰(zhàn),他又累又乏,但面對災情,軍人的使命感、責任感油然而生。對老兵而言,任何時候,群眾的安危都是第一位的。那個時候,他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鐵馬的軍營歲月。
暴雨來臨時,車家坡村民兵小隊長、二組網(wǎng)格長劉勇顧不上聯(lián)系自己的家人,卻在焦急地打電話聯(lián)系著王玉成。王玉成今年82歲,獨居在朱家坪,兒子常年在外。每到汛期,劉勇始終放心不下。這不,打了一圈電話,都沒能聯(lián)系上,急得他說話聲音也大了許多。“在我這里,雨大我擔心他一個人,又上年紀了,有個啥跑不及。”終于,同組的王升強反饋回來安全的消息,他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。“好!你們注意安全。”說著,劉勇又開著車向另外一戶村民家中駛?cè)ァ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RsG安康新聞網(wǎng)
汛期來臨,身為退伍軍人的劉勇每天出完車,都要到自己的網(wǎng)格區(qū)轉(zhuǎn)一圈,查看獨居老人的生活情況,提醒30余戶群眾注意防范。村里年輕人基本常年在外務工,留守老人、孩子的安危冷暖,他一一牽掛在心。平時哪家需要個小東西,給他說一聲,他每次都親自免費送上門。有人說他“傻”,一趟又一趟白跑為個啥?他說:“都是鄰里鄰居的,老人家腿腳不方便,我身強力壯、自己有車,捎個東西也就是順便的事。”
每到春夏之交,望著滿坡滿壟碧綠的油菜由綠轉(zhuǎn)黃,陳河村網(wǎng)格員、退伍老兵盧作禮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。高興的是老百姓有個好收成;緊張的是,總擔心啥時候哪塊地里會“狼煙四起”。原來,本地人都有收割完油菜后就地焚燒秸稈的習慣,老是改不了。為此,盧作禮沒少動過心思、沒少費過口舌。
一次,盧作禮忙完地里的農(nóng)活回家,看到村民老劉正在地里攏秸稈準備點火。他顧不上疲憊,老遠就搭訕并與老劉攀談了起來。盧作禮推心置腹地說:“叔,綠水青山要我們一起維護啊!政府大力宣傳秸稈禁燒,燒秸稈違法,要被罰款呢,要是引發(fā)火災,還要承擔法律責任。您說燒這點秸稈為個啥,還不如把這秸稈讓我拉回去墊牛圈。”一席話說得老劉停住了點火的手,說:“不是你娃提醒,我差點又犯錯了。不燒了,你娃拉去用去。”三年來,在他的守護和宣傳下,陳河村不冒一處煙、不著一處火,秸稈焚燒工作受到了當?shù)攸h委政府的表彰。
在棕溪鎮(zhèn),還有退伍老兵陳分新,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0年來,把一個貧窮落后小山村建設(shè)成了“全國文明村”,村黨支部被中共中央表彰為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,2019年其本人被授予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稱號;退伍老兵呂萬學,辦企業(yè)、干工程、帶頭發(fā)展經(jīng)濟,解決返鄉(xiāng)就業(yè)難題……眾多退伍軍人,盡管兵種不同、入伍時間不同,可他們始終保持著軍人的本色和鋼鐵般的意志,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懷。